今日古诗文(今日古诗及其赏析)

时间:2024-08-14 04:00:04 来源:
导读 今天之间网归一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今日古诗文,今日古诗及其赏析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实时月下独酌 花...

今天之间网归一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今日古诗文,今日古诗及其赏析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实时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
2、 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
3、 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
4、 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
5、 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
6、 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

7、 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
8、 赏析: 李白怀才见弃,政治理想不能实现,心情是孤寂苦闷的。

9、但他面对黑暗现实,没有沉沦,没有同流合污,而是追求自由,向往光明,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。

10、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,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。

11、尤其是明月,清新、明丽、宁静、温柔,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。

12、在这首诗中,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,对月抒怀。

13、诗篇突然而起,直抒胸臆,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。

14、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,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,生动的描写,把明月作为知音,相邀对饮。

15、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,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,邀其共酌。

16、表面上有明月相伴,身影相随,好象并不是独酌,但月不解饮,影徒随身,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,正如孙洙所说:“题本独酌,诗偏幻出三人。

17、月影伴说,反复推勘,愈形其独。

18、”(《唐诗三百首》卷一)因为世少相知,诗人不得不以明月、身影为伴,向月而高歌,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。

19、结联进而要和明月、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,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。

20、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,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。

21、 这首五言古诗,构思新颖,想象奇妙,情致深婉,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。

22、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

23、 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

24、 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。

25、 赏析: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,在他的创作实践中,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,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,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,这首《子夜吴歌》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。

26、 《子夜吴歌》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,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,表现非常真诚缠绵,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,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。

27、“长安”两句写景,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。

28、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,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,这时随着飒飒秋风,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。

29、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。

30、“秋风”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。

31、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,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,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,更增加她的愁怀。

32、“不尽”既是秋风阵阵,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。

33、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,是那样执着,一往情深。

34、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,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,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,过和平安定的生活,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。

35、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,朴素自然,流丽婉转,真切感人。

36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,吴姬压酒劝客尝。

37、 金陵子弟来相送,欲行不行各尽觞。

38、 请君试问东流水,别意与之谁短长? 赏析: 李白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中,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,不到一年光景,“散金三十余万,有落魄公子,悉皆济之”,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,交游极广的诗人。

39、这次,当他即将离开金陵,前往扬州时,朋友相送,在饯别的酒度上,李白写了这首诗,作为临别纪念。

40、这些来相送的“金陵子弟”,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,彼此虽意气相投,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,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。

41、说多了虚词,没有实际内容,只能流于浅薄、空泛。

42、然而朋友相处,一旦分离,总是令人留恋的。

43、现在如此写来,恰到好处,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。

44、诗的开头两句,就写得很欢畅、豪爽,形象生动,意境丰美。

45、暮春三月,杨花飞舞,金陵酒肆,吴姬劝尝。

46、此时此地,此情此景,无论是“欲行”还是“不行”的人,都是兴奋的、愉快的。

47、所以接下去的两句,用叙述的语言,简洁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。

48、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,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。

49、于是最后两句,以设问方式,用眼前景物,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: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,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,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,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? 如此作结,不仅形象生动,巧思巧妙,而且情真意切,余韵悠然。

50、全诗语言清新流利,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,是李白诗中的名篇。

51、 谢榛说:“太白《金陵留别》诗:‘请君试问东流水,别意与之谁短长,妙在结语。

52、”(《四溟诗话》)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值万钱。

53、 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。

54、 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。

55、 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。

56、 行路难!行路难!多歧路,今安在? 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
57、 赏析: 《行路难》共三首,是李白天宝三年(744)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。

58、这是其中的第一首。

59、李白在这首诗中,以满腔的悲愤,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,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。

60、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,面对这“金樽清酒”,竟然喝不进了,“玉盘珍羞”,也咽不下了,拔剑四顾,心意茫然。

61、虽然壮志犹在,但是啊,欲渡黄河,冰已塞川;将登太行,雪又满山。

62、人生世路,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。

63、道路纵然如此崎岖,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,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,象姜尚遇文王、伊尹见商汤那样,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。

64、可是啊,“行路难,行路难,多歧路,今安在?”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。

65、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,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,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。

66、最后两句,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,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,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。

67、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,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,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,急剧地起伏跳荡,发出了巨大的轰鸣,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,扣人心弦。

68、 这首诗语言高华,但又自然明畅,音节高亢,但又抑扬宛转。

69、在短短的篇幅里,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,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,如“金樽”、“玉盘”、“冰川”、“雪山”“碧溪”、“红日”、“云帆”“沧海”,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。

70、悲歌慷慨,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,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。

71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

72、 却下水精帘,玲珑望秋月。

73、 赏析: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。

74、在封建社会里,皇帝“后宫佳丽三千”,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,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,度着那凄凉的岁月,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。

75、李白在这首诗中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,寄予了深切的同情。

76、诗的开头两句,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,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,冰凉冰凉的,这才把她惊醒。

77、一个“侵”字,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,生动地烘托了出来。

78、在这寂静的深夜里,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?一个孤独的少女,她该凝思什么,又能凝思什么啊。

79、无限忧伤、抑郁和苦闷的心情,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,鲜明地表现了出来。

80、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,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,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。

81、“却下水精帘,玲珑望秋月。

82、”放下帘子,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,可是透过疏帘,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,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。

83、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,通宵不眠。

84、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,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,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,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。

85、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
86、 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
87、 一枝红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任断肠。

88、 借问汉宫谁得似?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
89、 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

90、 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。

91、 赏析: 《清平调词》三首,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。

92、李白到长安后,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。

93、玄宗曾亲自“降辇步迎,如见绮皓,以七宝床赐食,御手调羹以饭之”(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)。

94、把李白置于翰林院,赐以天马驹,宫中宴会,玄宗巡游,都让李白陪侍左右,真是直上青云。

95、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,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,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,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。

96、这三首《清平调辞》,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,李白奉命而作。

97、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。

98、起句连用两个比喻,一比杨贵妃的服饰,一比她的容貌姣美。

99、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。

100、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,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。

101、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,只能在神仙所居的“玉山”见到。

102、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“瑶台”仙女,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“瑶台”中相遇。

103、全诗以妥贴的比喻,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、歌颂杨贵妃之美。

104、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。

105、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,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,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。

106、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,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。

107、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,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“三千宠爱在一身”。

108、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,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。

109、这样层层递进,步步深入,既颂扬了杨贵妃,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。

110、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。

111、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,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“倾国”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,同时还包含着只有“名花”才能和杨贵妃相配,只有“倾国”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。

112、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“名花”和“倾国”佳丽的欢悦惬意。

113、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,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。

114、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。

115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,虽写得雍容华贵,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。

116、 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 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。

117、 越人语天姥,云霓明灭或可睹。

118、 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。

119、 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

120、 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。

121、 湖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。

122、 谢公宿处今尚在,绿水荡漾清猿啼,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。

123、 半壁见海日,空中闻天鸡。

124、 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。

125、 熊咆龙吟殷岩泉,?深林兮惊层巅。

126、 云青青兮欲雨,水澹澹兮生烟。

127、 列缺霹雳,丘峦崩摧。

128、 洞天石扇,訇然中开。

129、 青冥浩荡不见底,日月照耀金银台。

130、 霓为衣兮风为马,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。

131、 虎鼓瑟兮鸾回车,仙之人兮列如麻。

132、 忽魂悸以魄动,恍惊起而长嗟。

133、 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

134、 世间行乐亦如此,古来万事东流水。

135、 别君去兮何时还?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

136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,也是一首游仙诗。

137、意境雄伟,变化惝恍莫测,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,新奇的表现手法,向来为人传诵,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。

138、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《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》,作于出翰林之后。

139、天宝三载,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,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。

140、离长安后,曾与杜甫、高适游梁、宋、齐、鲁,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。

141、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,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,以度时光。

142、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,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,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,于是离别东鲁家园,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。

143、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。

144、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,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,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。

145、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,热爱山水,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。

146、此诗所描写的梦游,也许并非完全虚托,但无论是否虚托,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,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。

147、 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;越人语天姥,云霓明灭或可睹。

148、”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——瀛洲,虚无缥缈,不可寻求;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,真是胜似仙境。

149、以虚衬实,突出了天姥胜景,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,写得富有神奇色彩,引人入胜。

150、 天姥山临近剡溪,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,因此得名。

151、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,峰峦峭峙,仰望如在天表,冥茫如堕仙境,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。

152、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,初出川时曾说“此行不为鲈鱼鲙,自爱名山入剡中”。

153、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,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,也是非常熟悉的。

154、 天姥山号称奇绝,是越东灵秀之地。

155、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——五岳,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。

156、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“势拔五岳掩赤城”,比五岳还更挺拔。

157、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。

158、这个天姥山,被写得耸立天外,直插云霄,巍巍然非同凡比。

159、这座梦中的天姥山,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,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。

160、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: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,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。

161、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,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,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。

162、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,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。

163、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,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——青去梯。

164、只见:“半壁见海日,空中闻天鸡。

165、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。

166、熊咆龙吟殷岩泉,栗深林兮惊层巅。

167、云青青兮欲雨,水澹澹兮生烟。

168、”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,石径盘旋,深山中光线幽暗,看到海日升空,天鸡高唱,这本是一片曙色;却又于山花迷人、倚石暂憩之中,忽觉暮色降临,旦暮之变何其倏忽。

169、暮色中熊咆龙吟,震响于山谷之间,深林为之战栗,层巅为之惊动。

170、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、咆表示情感,就连层巅、深林也能战栗、惊动,烟、水、青云都满含阴郁,与诗人的情感,协成一体,形成统一的氛围。

171、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,既高且奇;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,既深且远。

172、这奇异的境界,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,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,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,全诗也更进入高潮。

173、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,霎时间“丘峦崩摧”,一个神仙世界“訇然中开”,“青冥浩荡不见底,日月照耀金银台。

174、霓为衣兮风为马,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。

175、”洞天福地,于此出现。

176、“云之君”披彩虹为衣,驱长风为马,虎为之鼓瑟,鸾为之驾车,皆受命于诗人之笔,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。

177、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。

178、“仙之人兮列如麻”!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。

179、金台、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,景色壮丽,异彩缤纷,何等的惊心眩目,光耀夺人!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。

180、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、古代传说、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,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,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,才有这般辉煌灿烂、气象万千的描绘。

181、 值得注意的是,这首诗写梦游奇境,不同于一般游仙诗,它感慨深沉,抗议激烈,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,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,依然着眼于现实。

182、神游天上仙境,而心觉“世间行乐亦如此”。

183、 仙境倏忽消失,梦境旋亦破灭,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。

184、梦境破灭后,人,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,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。

185、“古来万事东流水”,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。

186、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“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”。

187、徜徉山水的乐趣,才是最快意的,也就是在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中所说:“古人秉烛夜游,良有以也。

188、”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,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。

189、天外飞来之笔,点亮了全诗的主题: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,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,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。

190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,多少人屈身权贵,多少人埋没无闻!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,较为重视人才,但也只是比较而言。

191、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“臣妾气态间”的屈辱地位。

192、“折腰”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,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“归去来”。

193、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,也不过是个词臣,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,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。

194、封建君主把自己称“天子”,君临天下,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,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。

195、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,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。

196、在封建社会,敢于这样想、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。

197、李白说了,也做了,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。

198、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、曲折、奇谲、多变,它的形象辉煌流丽,缤纷多彩,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。

199、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“古来万事东流水”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,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,潇洒出尘的,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,并无消沉之感。

200、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,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。

201、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: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,这是全诗的引言。

202、第二段从“湖月照我影”到“失 向来之烟霞”共五韵二十八句。

203、这是全诗的主体,描写整个梦境,直到梦醒。

204、以下是第 三段,二韵七句,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,总结了这个梦,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。

205、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,向往于蓬莱仙界,希望炼成金丹,吞服之后,飘然成仙,跨鹤 骑鹿,远离人世,遨游于神仙洞府。

206、但在这首诗中,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。

207、 他说: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,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,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。

208、 可是,越人谈起天姥山,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,却是有可能看见的。

209、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,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。

210、“瀛洲”只是用来作为陪衬,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。

211、“信难求”这个“信”字用得十分坚决,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,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。

212、然则,李白的一切游仙诗,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。

213、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,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。

214、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:“不见李生久,佯狂真可哀。

215、世人皆欲杀,吾意独怜才。

216、”(《不见》)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。

217、他是“佯狂”,假装疯疯癫癫。

218、他这种伪装行为,在杜甫 看来,是很可哀怜的。

219、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,下面更明白说出“世人皆 欲杀”,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。

220、可以想见,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,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,而杜甫呢,他是李白的朋友,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,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,所以他说“吾意独怜才”。

221、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。

222、它高过五岳,掩蔽赤城。

223、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。

224、天台山已经很高了,对着天姥山,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。

225、四万八千丈,当 然是艺术夸张,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,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,我就 想去看看。

226、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(在今绍兴),再东南行,到达了天姥山。

227、“吴 越”在此句中,用的是复词偏义,主要是“梦越”,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,加了一个 “吴”字。

228、 第二段,全诗的主体,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。

229、文辞光怪离奇,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。

230、作者告诉我们:他飞过镜湖,到了剡溪(今嵊县),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。

231、湖泊里有渌波荡漾,山林中有猿啼清哀。

232、他也仿效谢灵运,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,登上了高山①,迷。

233、从此一路过去,到了天姥山。

234、走在半 峰上,就看到海中日出,又听到天鸡的啼声。

235、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,正在迷 途之间,天色忽已暝暮。

236、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,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。

237、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,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,就是林木和峰峦,也要觉得战栗。

238、这 时候,忽然又遇到了奇迹,崖壁上的石门开了。

239、其中别有一个天地,别有一群人物。

240、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“云之君”和鸾凤驾车、虎豹奏乐的“仙之人”,不觉吓了一跳, 蓦然醒来,只看到自己的枕席;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。

241、 “云之君”是神,“仙之人”是仙人,合起来就是神仙。

242、李白爱好修道求仙,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,非但并不高兴,反而惊慌起来呢?这一惊慌,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, 在惊醒之后,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,甚至长叹起来。

243、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。

244、 就全篇诗意来看,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,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。

245、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,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。

246、一个是“世间行乐亦如此,古来万事 东流水”。

247、意思是说: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,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。

248、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,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。

249、另一个概念是“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。

250、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,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,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,一种反抗精神。

251、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, 甚至是相反的,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。

252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: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? 当然,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。

253、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,或说因果之间,看法稍有不同,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。

254、作《唐诗 解》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。

255、他说: 将之天姥,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。

256、……于是魂魄动而惊起,乃叹曰:“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?”乃知世间行乐,亦如此梦耳。

257、古来万事,亦岂有在者乎?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。

258、我今别君而去,未知何时可还。

259、且放白鹿于山间,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,安能屈身权贵,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? 这样讲法,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,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。

260、诗中所谓“世间行乐亦如此”,这个“此”字,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。

261、 李白——《越中览古》 越王勾践破吴归,战士还家尽锦衣。

262、 宫女如花满春殿,只今惟有鹧鸪飞。

263、 【赏析】: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,亦即诗人游览越中(唐越州,治所在今浙江绍兴),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。

264、在春秋时代,吴越两国争霸南方,成为世仇。

265、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,被吴王夫差打败,回到国内,卧薪尝胆,誓报此仇。

266、公元前四七三年,他果然把吴国灭了。

267、诗写的就是这件事。

268、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,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,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。

269、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,而是在吴败越胜,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。

270、首句点明题意,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。

271、二、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、勾践还宫的情况。

272、消灭了敌人,雪了耻,战士都凯旋了;由于战事已经结束,大家都受到了赏赐,所以不穿铁甲,而穿锦衣。

273、只“尽锦衣”三字,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,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。

274、越王回国以后,踌躇满志,不但耀武扬威,而且荒淫逸乐起来,于是,花朵儿一般的美人,就占满了宫殿,拥簇着他,侍候着他。

275、“春殿”的“春”字,应上“如花”,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,不一定是指春天。

276、只写这一点,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。

277、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,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。

278、这是多么繁盛、美好、热闹、欢乐,然而结句突然一转,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。

279、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、威武、富贵、荣华,现在还有什么呢?人们所能看到的,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。

280、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,盛衰的无常,以慨叹出之。

281、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,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,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。

282、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,通过具体的景物,作了鲜明的对比,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。

283、一般地说,直接描写某种环境,是比较难于突出的,而通过对比,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。

284、所以,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,就更觉凄凉之可叹。

285、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,对照极为强烈,前面写得愈着力,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。

286、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,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。

287、一般的七绝,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,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,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,就显得格外有力量,有神采。

288、这种写法,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,是难以挥洒自如的。

289、他让我们懂得了"有志者,事竟成".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大家看了会喜欢。

标签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