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之间网归一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登岳阳楼陈与义表达的情感,今日登岳阳楼陈与义思想感情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实时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,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,慨叹时势,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。
2、原诗:《登岳阳楼二首.其一》宋代: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,帘旌不动夕阳迟。
3、登临吴蜀横分地,徙倚湖山欲暮时。
4、万里来游还望远,三年多难更凭危。
5、白头吊古风霜里,老木沧波无限悲。
6、释义: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,夕阳黄昏,没有晚风卷起,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。
7、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(荆州),在湖山黄昏下徘徊。
8、行程万里,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?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。
9、登楼凭吊古人,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,看着远山的古树,青苍中,隐含无限的伤悲。
10、注释:⑴帘旌(jīng):酒店或茶馆的招子。
11、夕阳迟:夕阳缓慢地下沉。
12、迟,缓慢。
13、⑵吴蜀横分地: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,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。
14、横分,这里指瓜分。
15、⑶徙(xǐ)倚(yǐ):徘徊。
16、⑷三年多难:公元1126年(宋钦宗靖康元年)春天北宋灭亡,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。
17、凭危:指登楼。
18、凭,靠着。
19、危,指高处。
20、⑸吊古:哀吊,凭吊。
21、作者简介:陈与义(1090—1138年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。
22、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心系国家。
23、同时也工于填词。
24、扩展资料:《登岳阳楼》二首都是七言律诗。
25、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,所以精心打造,郑重其事。
26、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,先从大处着墨,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,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。
27、“洞庭之东江水西”,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,巧妙地运用了“东”“西”两个方位词,并以湖、江系之,则岳阳楼之所在,如或可见。
28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,为“帘旌不动夕阳迟”。
29、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,看似平常,实则细腻。
30、“帘旌”为近景,“夕阳”为远景,近景远景合而为一,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,逐渐放开,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。
31、不动的帘旌,表明湖面风平浪静;迟落的夕阳,提示着傍晚的安详。
32、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,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。
33、诗的最后一联,顾影自怜,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。
34、此时,诗人已届四十,到了不惑之年,所以言“白头”;不说伤今,而言“吊古”,含蓄蕴藉,意味深长;“风霜”明指自然事物,实喻社会现实,语意双关;而“老木沧波”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,无限悲恨。
35、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,未老先衰头已白,为国事,为家事,为自己,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、忧愁,吊古伤今,感怀伤时,在秋霜的季节里,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,冷峭之极。
36、那衰老的枯木、那苍凉的湖面,就像是作者自己。
37、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,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38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登岳阳楼二首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大家看了会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