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郁达夫生平简介】郁达夫(1896年12月7日-1942年9月17日),原名郁文,字达夫,浙江富阳人,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。他是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后崛起的代表性作家,以小说、散文和诗歌创作闻名,尤其在小说领域成就突出。他的作品多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,语言风格细腻、情感真挚,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气息。
郁达夫一生经历丰富,从早年的留学日本到回国后的文学创作,再到抗日战争期间的爱国活动,他的生命轨迹与中国近代历史紧密相连。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,也是一位爱国者,在民族危难之际积极投身于救国事业。
郁达夫生平简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姓名 | 郁达夫(原名郁文) |
出生日期 | 1896年12月7日 |
出生地 | 浙江富阳 |
逝世日期 | 1942年9月17日 |
逝世地点 | 马来西亚沙巴 |
职业 | 文学家、作家、翻译家、革命者 |
主要成就 | 新文学运动代表作家,开创“自叙传”小说体裁;作品《沉沦》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等广为流传 |
创作特点 | 情感真挚,语言优美,关注知识分子内心世界 |
社会活动 | 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参与者,曾任新加坡《星洲日报》主编 |
家庭背景 | 父亲早逝,由母亲抚养长大,兄弟姐妹众多 |
生平大事记
- 1896年: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书香门第。
- 1913年:赴日本留学,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、帝国大学经济学部。
- 1921年:与郭沫若、成仿吾等人共同发起“创造社”,开始文学创作。
- 1922年: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《沉沦》,引起广泛关注。
- 1923年:发表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,进一步确立其文学地位。
- 1927年:因政治立场分歧与创造社决裂,转向自由主义阵营。
- 1930年: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,参与左翼文学运动。
- 1938年:组织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”,积极宣传抗日。
- 1942年:在马来西亚沙巴被日军杀害,牺牲时年仅46岁。
郁达夫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,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。他的文学创作与人生选择,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体价值的执着追求。今天,他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