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步履蹒跚解释及成语典故介绍】“步履蹒跚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走路缓慢、不稳的样子。该成语不仅具有形象的描写性,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
步履 | 走路的脚步 |
蹒跚 | 路走不稳,摇摆不定的样子 |
整体含义:指人走路时步伐缓慢、不稳,多用于形容年老体弱或身体不适的人。
二、成语来源与典故
“步履蹒跚”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,虽未在古籍中明确出现,但其表达方式与古人对老年生活的描写密切相关。
典故背景:
1. 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
有句云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虽未直接使用“步履蹒跚”,但表达了对年长者的敬重之情,侧面反映出古人对老年人行走状态的关注。
2. 《世说新语》
记载了东晋时期名士谢安晚年退隐山林,生活简朴,常常独自漫步山间,步履迟缓,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。
3. 唐代诗人杜甫
在《登高》中写道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虽然未用“步履蹒跚”,但描绘出老人独自登高的艰难,与该成语意境相符。
4. 宋代文人苏轼
苏轼曾在诗词中描写自己晚年因病而行动不便,如“白发已知身是客,黄粱犹记梦为家”,虽非直接使用该成语,但其情感与“步履蹒跚”相呼应。
三、现代用法与延伸意义
在现代汉语中,“步履蹒跚”常用于描写老人、病人或体力不支者走路的状态,也可比喻事物发展缓慢、进展不顺。
- 例句1: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公园的小路上,显得格外安静。
- 例句2:公司改革初期,项目推进步履蹒跚,困难重重。
四、总结
内容 | 说明 |
成语名称 | 步履蹒跚 |
拼音 | bù lǚ pán shān |
释义 | 形容走路缓慢、不稳,多用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 |
出处 | 古代文学中常见相关描写,无确切出处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动作或事物发展缓慢 |
延伸意义 | 可引申为对人生晚年的感悟或对困难时期的描述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步履蹒跚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描写性成语,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。它让我们在语言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,同时也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位走过岁月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