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墨池记原文及翻译】《墨池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,文章通过讲述王羲之在墨池练字的故事,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敬仰和对勤奋学习精神的推崇。以下为《墨池记》的原文、翻译以及。
一、原文
> 墨池记
> 临川之城东,有地名“墨池”者,其上曰“羲之井”,下曰“墨池”。世传王右军尝居此,故池以名焉。
> 羲之少时,善学书,常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,因以为池。后人谓之“墨池”。
> 或问:“羲之之书,天下称妙,后世莫能及也。然其所以能书者,岂非天资?抑亦勤学所致?”
> 曰:“非天资也,乃勤学耳。盖自少至老,未尝一日废笔。”
> 夫学书者,不患才之不赡,而患志之不立;不患笔之不利,而患心之不专。
> 故曰:书,心画也。心正则笔正,笔正则字正。
> 后之人,欲学书者,当取法于羲之,知其勤而不惰,守其志而不移,斯可矣。
二、翻译
> 墨池记
> 临川城的东边,有一块地方叫“墨池”,上面有口井叫“羲之井”,下面就是“墨池”。相传王羲之曾经住在这里,因此这个池子就叫“墨池”。
> 王羲之小时候就喜欢学习书法,常常在池边练习写字,池里的水都被染黑了,于是人们称它为“墨池”。
> 有人问:“王羲之的书法,天下都称赞他高妙,后世没有人能比得上。那么他之所以能写好字,难道是因为天生的才华吗?还是因为勤奋学习的结果?”
> 回答说:“不是因为天赋,而是因为勤奋。从少年到老年,他从未有一天放弃过练笔。”
> 学习书法的人,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才华,而要担心有没有坚定的志向;不要担心笔不好用,而要担心心不够专注。
> 所以说:书法是心灵的描绘。心正了,笔才能正;笔正了,字才能端正。
> 后来的人,如果想要学习书法,应该以王羲之为榜样,明白他勤奋而不懒惰,坚持志向而不动摇,这样才有可能成功。
三、与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曾巩(北宋文学家) |
文体 | 古文(散文) |
主题 | 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,赞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|
核心观点 | 书法的成功在于勤学而非天资,心正则笔正 |
结构特点 | 以“墨池”为引,借王羲之故事阐明道理 |
语言风格 | 简洁凝练,富有哲理,文风典雅 |
历史背景 | 宋代重视文化修养,强调个人品德与学习精神 |
四、总结
《墨池记》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远。曾巩通过王羲之练字的故事,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真正的艺术成就,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专注的心境。文章不仅展现了王羲之的勤奋精神,也启发后人,在学习与生活中应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踏实的态度。无论是书法,还是其他技艺,唯有勤学不辍,方能有所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