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悲天悯人什么意思】“悲天悯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世间苦难深感同情,具有强烈的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“仁者爱人”的思想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悲天悯人 |
拼音 | bēi tiān mǐn rén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民之憔悴于虐政,而莫之救也,是故君子有不为也。” 后来演化为“悲天悯人”。 |
释义 | 指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悲伤,对人民的疾苦充满同情,体现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富有同情心、仁爱精神,常用于文学或评论中。 |
近义词 | 同情怜悯、仁心仁术、哀矜勿喜 |
反义词 | 冷漠无情、铁石心肠、无动于衷 |
二、成语内涵解析
“悲天悯人”不仅是对个体遭遇的同情,更是对整个社会、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。它蕴含了儒家“仁”的思想,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。在古代,许多文人墨客以“悲天悯人”自勉,如杜甫、白居易等,他们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。
在现代,“悲天悯人”更多地被用来赞扬那些关心社会、关注弱势群体的人。无论是公益事业的参与者,还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,只要他们表现出对他人痛苦的共情与帮助,都可以被称为“悲天悯人”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文学作品 | “他一生致力于救济灾民,可谓悲天悯人。” |
社会评论 | “这位医生因长期救助贫困患者,被人们称为‘悲天悯人的医者’。” |
教育领域 | “教师应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,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。” |
四、结语
“悲天悯人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境界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世界的苦难时,应保持一颗柔软的心,去理解和帮助他人。这种情怀,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道德价值之一,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