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聋发聩释义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够唤醒人们的思想或意识。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释义与分析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振聋发聩 |
拼音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
字面意思 | 振:震动;聋:听觉不灵敏;发:发出;聩:耳聋。原意是声音大得让耳朵听不见,比喻话语或行为非常有力,能使人警醒。 |
引申含义 | 形容言论或行动具有强烈震撼力,能够唤醒沉睡的意识,引起深刻反思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评价文章、演讲、政策等对社会或个人有重大启发意义的内容。 |
近义词 | 震撼人心、发人深省、醍醐灌顶 |
反义词 | 声嘶力竭、平淡无奇、无关痛痒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振聋发聩”最早见于清代黄宗羲的《明夷待访录》,原意是指声音大到让人听不见,后来逐渐引申为一种具有强烈思想冲击力的表达方式。现代使用中,多用于形容那些具有深刻意义、能够引发广泛讨论和思考的话语或作品。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文章评论 | “这篇文章振聋发聩,直指社会问题的根源。” |
政策发布 | “新出台的环保政策振聋发聩,令人深思。” |
演讲内容 | “他的演讲振聋发聩,唤起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振聋发聩”强调的是思想上的震撼,而非单纯的音量大小。
- 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
- 适用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五、结语
“振聋发聩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思想力量的象征。在信息纷杂的时代,真正能够“振聋发聩”的内容,往往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