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愚公移山文言文节奏划分】《愚公移山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所著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,寓意深刻,语言简练。在学习文言文时,正确的节奏划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语义和语气,增强诵读效果。
以下是对《愚公移山》原文的节奏划分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查阅与学习。
一、原文节选
原文:
太行、王屋之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,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杂然相许。
其妻献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杂曰:“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”
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,始龀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
二、节奏划分说明
文言文的节奏划分主要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、语义停顿以及音节的自然分布。一般来说,文言文多为四字或五字句式,节奏感较强,朗读时需注意语调起伏。
三、节奏划分表
原文句子 | 节奏划分 | 说明 |
太行、王屋之山 | 太行/王屋/之山 | “太行”“王屋”为地名,中间停顿;“之山”为定语后置 |
方七百里 | 方/七百里 | “方”为“方圆”,表示范围 |
高万仞 | 高/万仞 | “高”为形容词,“万仞”为数量词 |
本在冀州之南 | 本/在/冀州/之南 | “本在”为谓语,“冀州之南”为地点状语 |
河阳之北 | 河阳/之北 | “河阳”为地名,“之北”为方位 |
北山愚公者 | 北山/愚公/者 | “北山”为地点,“愚公”为人名,“者”为句末语气词 |
年且九十 | 年/且/九十 | “年”为时间,“且”为副词,“九十”为年龄 |
面山而居 | 面山/而/居 | “面山”为动宾结构,“而”为连词,“居”为动词 |
惩山北之塞 | 惩/山北/之塞 | “惩”为动词,“山北之塞”为宾语 |
出入之迂也 | 出入/之/迂/也 | “出入”为名词,“之”为结构助词,“迂”为形容词,“也”为句末语气词 |
聚室而谋曰 | 聚室/而/谋/曰 | “聚室”为动宾,“而”为连词,“谋”为动词,“曰”为引语标志 |
吾与汝毕力平险 | 吾/与/汝/毕力/平险 | “吾与汝”为并列主语,“毕力”为动词,“平险”为动宾 |
指通豫南 | 指/通/豫南 | “指”为动词,“通”为动词,“豫南”为地名 |
达于汉阴 | 达/于/汉阴 | “达”为动词,“于”为介词,“汉阴”为地名 |
可乎 | 可/乎 | “可”为动词,“乎”为疑问语气词 |
杂然相许 | 杂然/相许 | “杂然”为状语,“相许”为动词短语 |
其妻献疑曰 | 其妻/献疑/曰 | “其妻”为主语,“献疑”为动词,“曰”为引语标志 |
以君之力 | 以/君/之力 | “以”为介词,“君”为尊称,“之力”为名词性短语 |
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| 曾/不能/损/魁父/之丘 | “曾”为副词,“不能”为否定,“损”为动词,“魁父之丘”为宾语 |
如太行、王屋何 | 如/太行、王屋/何 | “如……何”为固定句式,表示“对……怎么办” |
且焉置土石 | 且/焉/置/土石 | “且”为副词,“焉”为疑问代词,“置”为动词,“土石”为宾语 |
杂曰 | 杂/曰 | “杂”为众人,“曰”为引语标志 |
投诸渤海之尾 | 投/诸/渤海/之尾 | “投”为动词,“诸”为“之于”的合音,“渤海之尾”为地点 |
隐土之北 | 隐土/之北 | “隐土”为地名,“之北”为方位 |
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| 遂/率/子孙/荷担者/三夫 | “遂”为副词,“率”为动词,“子孙”为宾语,“荷担者”为定语,“三夫”为数量词 |
叩石垦壤 | 叩石/垦壤 | “叩石”“垦壤”均为动宾结构 |
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| 箕畚/运/于/渤海/之尾 | “箕畚”为工具,“运”为动词,“于”为介词,“渤海之尾”为地点 |
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| 邻人/京城氏/之/孀妻/有/遗男 | “邻人”为主语,“京城氏之孀妻”为定语,“有遗男”为谓语 |
始龀 | 始/龀 | “始”为副词,“龀”为换牙,表示年龄 |
跳往助之 | 跳/往/助/之 | “跳”为动词,“往”为方向,“助”为动词,“之”为代词 |
四、结语
通过对《愚公移山》文言文的节奏划分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与语义,提升文言文的阅读与朗诵能力。在实际学习过程中,结合语境与语感进行节奏调整,能够更好地体会古文的语言魅力。
希望本文能为文言文爱好者提供参考与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