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恶不赦的意思解释】“十恶不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犯下的罪行极其严重,到了无法宽恕的地步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制度,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十恶不赦”原指古代刑法中列举的十种重罪,后来引申为对罪大恶极之人的严厉谴责。它强调的是行为的极端恶劣与不可饶恕性,多用于文学、影视或日常表达中,表示对某人行为的强烈不满或愤怒。
二、详细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十恶不赦 |
拼音 | shí è bù shè |
出处 | 原出自《隋书·刑法志》,后在历代法律中沿用 |
含义 | 形容罪行极其严重,无法宽恕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也可用于口语 |
近义词 | 罪大恶极、死有余辜、罄竹难书 |
反义词 | 无罪可赦、宽大为怀、从轻发落 |
例句 | 他为了金钱杀害多人,真是十恶不赦的罪犯。 |
三、历史背景
“十恶”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法律体系中,是当时刑法中的“十项重罪”,包括:谋反、谋大逆、谋叛、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乱等。这些罪行被视为对国家、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严重挑战,因此刑罚极为严厉,甚至可能被处以死刑。
随着历史发展,“十恶不赦”逐渐脱离具体的法律条文,成为一种泛指罪行严重的表达方式。
四、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:如小说、剧本中用来描述反派角色的极端邪恶。
- 新闻报道:形容某些犯罪分子的恶劣行为。
- 日常交流: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强烈不满或谴责。
五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十恶不赦”语气强烈,但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语境,避免过度夸张或误解。在现代法治社会中,任何罪行都应依法处理,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就定性为“十恶不赦”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十恶不赦”不仅是对罪行的评价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正义与惩罚的认知。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,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和恰当。